大家好,我是Lina!一個跑遍全球帶團的資深導遊,吃過的路邊攤可能比大家去過的超市還多啦(笑)。說起菲律賓菜,很多人印象就是「酸」、「甜」、「鹹」混在一起?拜託,那你們真的誤會大了!上個月帶團去台中,團裡有位菲律賓阿姨推薦了一家老鄉開的店,那碗Kare-Kare(花生燉牛尾)香濃到差點讓我停不下筷子——原來菲國料理這麼有深度!
菲律賓料理餐廳在台灣這幾年悄悄多了起來,從熱鬧的台北中山北路巷弄到高雄前鎮的勞工聚集區都能找到。記得第一次踏進這種店,看到菜單上寫著Sinigang(酸湯)、Lechon(烤乳豬),坦白說還有點猶豫,現在?我可是熟門熟路的老饕了!今天就帶大家挖寶,絕對顛覆你的想像!
目錄
為什麼台灣人該試試菲律賓菜?先從基本認識開始
菲律賓料理啊,說穿了就是一部「混血史詩」,超精彩的融合菜代表!想想看:馬來鄰居的椰奶香氣 + 中國老祖宗的炒鍋技藝 + 西班牙殖民三百年的燉煮功夫 + 美國大兵帶來的罐頭創意… 全部在菲律賓人的廚房裡攪和再創造。你說它混亂?我倒覺得是「海納百川」的生命力!
先認認這幾個「國民明星菜」吧(沒吃過別說你懂菲律賓味!):
料理名稱 | 靈魂味道 | 必吃理由 | 適合誰吃? |
Adobo(醋燉肉) | 酸鹹濃郁 | 菲律賓國菜!每家媽媽的祕方都不同,醬汁拌飯無敵 | 愛重口味首選 |
Sinigang(羅望子酸湯) | 清爽酸香 | 天然水果酸味+鮮魚/豬肉,夏天開胃神器 | 怕油膩必點 |
Kare-Kare(花生燉牛尾) | 堅果香濃稠 | 花生醬燉到化開,配上炸蝦醬(Bagoong),口感層次驚豔 | 喜歡濃郁感推薦 |
Lechon(烤全豬) | 酥脆脂香 | 節慶霸主!豬皮脆得像玻璃,肉嫩多汁(但老實說,台灣烤豬更精緻些) | 肉食愛好者天堂 |
Halo-Halo(刨冰甜點) | 繽紛甜蜜 | 煉乳+芋頭冰淇淋+各種豆類果凍… 視覺味覺雙重享受(偏甜,建議兩人分食) | 螞蟻人最愛 |
最讓我驚訝的是調味料! 菲律賓菜真的不只有「鹹」:
- Suka(椰子醋): 清爽果酸,跟台灣醋完全不同層次。
- Bagoong(蝦醬/魚露): 分紅的(鹹香)、白的(發酵味重),菲律賓料理做法的靈魂,初聞很衝擊… 但沾著芒果吃(Ginataang Mangga)超上癮!
- Calamansi(小青檸): 比檸檬更香!烤肉擠上幾滴,立馬解膩昇華。
- Patis(魚露): 燉湯、炒菜提鮮的秘密武器。

走!跟我去挖寶:菲律賓料理餐廳實戰地圖
講這麼多,肚子餓了吧?別擔心找不到好店!我這幾年帶團也順便當起「菲食偵探」,從北到南篩出幾家真心推薦的菲律賓料理餐廳,不是那種觀光客店哦!
台北打頭陣:
- 「馬尼拉小館」 (中山區林森北路巷內): 老闆娘是菲華二代,英文流利,菜單有中文超貼心!招牌是 “Tinolang Manok”(薑味雞湯),湯頭清澈鮮美,像媽媽的手路菜。店裡還賣道地的 “Puto”(椰香米糕),當點心剛好。缺點是座位少,建議避開用餐高峰。
- 「Bayanihan 風味廚房」 (中正區南海路): 裝潢有質感,適合朋友聚餐。 “Sisig”(鐵板碎豬肉)做得相當夠味,焦香撲鼻,配生蛋黃拌開超罪惡… 但老實說,份量偏精緻,大胃王可能覺得不過癮。這家菲律賓料理餐廳對初次嘗試的人很友善,服務生會詳細解釋菜色。
台中熱區別錯過:
- 「菲嚐道」 (東區勞工密集區): 當地移工最愛!價格超親民,週末還有 “Lechon Kawali”(脆皮炸五花肉)限量供應。強烈建議點 “Pancit Palabok”(蝦汁米粉),橘黃色的醬汁濃郁,配料滿滿,視覺衝擊力強(但醬汁勾芡較重,口感見仁見智)。想體驗道地庶民風味選這家準沒錯。
- 「茱莉的廚房」 (西屯區逢甲周邊): 溫馨家庭式小店。 “Beef Kaldereta”(茄汁燉牛肉)燉得軟爛入味,番茄與起司的融合很溫柔(怕酸的可試這道)。老闆娘茱莉熱情好客,常分享家鄉故事。
高雄港都也不遜色:
- 「Kapamilya Grill」 (前鎮區前鎮街): 露天燒烤攤,炭火香十足! “Inihaw na Liempo”(炭烤豬五花)油脂烤得焦脆,擠上 Calamansi 汁絕配,配冰啤酒超爽。環境較簡陋,但風味原始粗獷。另一亮點是 “Chicken Inasal”(香茅烤雞),醃得入味多汁。
- 「菲常美味」 (苓雅區三多商圈附近): 主打精緻路線,推薦 “Crispy Pata”(酥炸豬腳),外皮酥脆,肉質軟嫩不乾柴(不過油炸食物,怕膩的人斟酌)。 “Halo-Halo” 配料給得大方,視覺效果滿分,甜度…嗯,真的很菲式!(建議要求減糖)。

手癢想下廚?經典菲律賓料理食譜大公開!
旅行帶團總不能隨時吃餐廳,有時窩在家就想複製那個難忘的味道。別擔心,幾個經典菲律賓料理食譜其實沒想像中難!重點是取得關鍵調味料(蝦醬、椰子醋、羅望子濃縮膏)。分享兩道成功率高的,廚房新手也能試試看:
1. 國民經典:雞肉 Adobo (醋燉雞) – 菲律賓料理做法簡易版
-
材料:
- 雞腿或雞翅 1公斤 (切塊)
- 大蒜 半顆 (拍扁去皮就好)
- 月桂葉 (Bay Leaf) 2-3片
- 現磨黑胡椒 1茶匙
- 椰子醋 (或白醋) ½ 杯 (重點!別用陳年醋)
- 醬油 ½ 杯 (菲式偏甜,可用台灣醬油+少許糖替代)
- 水 1杯
- 食用油 2大匙
-
懶人步驟 (真的一鍋到底):
- 鍋中熱油,中火把雞皮那面煎到金黃(不必全熟)。
- 丟入大蒜粒爆香,炒到有香味出來(小心別焦)。
- 整鍋倒進醬油、椰子醋、水、黑胡椒、月桂葉。
- 煮沸後轉小火,蓋鍋蓋燉煮 30-40 分鐘(時間看雞塊大小)。中間翻動一兩次。
- 開蓋轉中大火收汁,收到濃稠油亮(約10-15分鐘),湯汁會裹在雞肉上。
- 關火! 把月桂葉撈掉,趁熱配白飯吃。
-
Lina小撇步:
- 正宗菲律賓料理做法會用全椰子醋,但我試過對台灣人來說太酸,改一半醋一半水更平衡。
- 醬油牌子差異大,建議邊煮邊試味道,不夠鹹可補點鹽。
- 喜歡軟爛口感?用電鍋外鍋加一杯水跳起來燜更省事!
- 剩餘醬汁千萬別丟!拌麵拌青菜都超讚。
2. 夏日救星:清爽版 Sinigang na Baboy (羅望子酸湯) – 菲律賓料理食譜
-
材料:
- 豬小排或梅花肉塊 500克 (帶點肥更香)
- 羅望子濃縮膏 (Tamarind Paste) 2-3大匙 (或新鮮羅望子果肉50g搗爛過濾汁)
- 中型番茄 1-2個 (切塊)
- 洋蔥 1個 (切大塊)
- 長豆 (或四季豆) 1把 (切段)
- 白蘿蔔 半條 (切塊)
- 秋葵 6-8根 (去蒂)
- 菠菜或水耕菜 1把
- 魚露 (Patis) 1-2大匙 (調整鹹度用)
- 水 約1.5公升
-
簡單步驟:
- 冷水下豬肉塊,煮沸後撇掉浮沫 (去腥關鍵步驟不能省)。
- 加入洋蔥塊、番茄塊,中小火煮15分鐘。
- 加入羅望子膏/汁、白蘿蔔塊、長豆段。 蓋鍋蓋燉煮20分鐘直到蘿蔔變軟。
- 放入秋葵煮5分鐘。
- 最後放入菠菜,稍微燙熟即可。
- 用魚露調整鹹度!試酸度! 不夠酸補點羅望子膏。
-
Lina經驗談:
- 羅望子是靈魂!超市東南亞專區或網購都找得到濃縮膏,方便好用。酸度很主觀,邊煮邊試最保險。
- 蔬菜隨喜!放茄子、苦瓜、芋頭梗(Gabî)也很道地。冰箱剩什麼清什麼!
- 菲律賓料理食譜常強調用Gabi(芋頭)讓湯變稠,但新手不加也沒關係。
- 這湯冷藏後隔天加熱更入味!酸味會更溫和。熱天沒胃口?喝一碗立馬開胃!
菲律賓料理的獨特風景:從移工餐桌到美食新勢力
還記得十幾年前剛入行帶東南亞團,台北要找家像樣的菲律賓料理餐廳?簡直大海撈針!那時菲籍朋友聚餐多半在公園或朋友租屋處,自己煮家鄉味解鄉愁。現在完全不同了!隨著在台菲律賓朋友穩定增加(照顧我們長輩的看護、科技廠工程師、船員…謝謝你們!),需求帶動供給。
這些菲律賓料理餐廳,不僅是吃飯的地方,更是重要的社交中心。週日走進台北車站附近或台中第一廣場周邊,空氣中瀰漫著烤肉香、聽到的對話是流暢的Tagalog(菲律賓國語),真的很熱鬧!店家也從單純服務同胞,漸漸調整口味、提供中文菜單,吸引更多台灣顧客好奇嘗試。像高雄的「菲常美味」,老闆就說台灣客人比例已近四成!
這股風潮也吹進家庭廚房。越來越多台灣主婦(或煮夫)上網搜尋「菲律賓料理食譜」,想為家中菲籍看護加菜,或是單純想換換口味。超市進口的菲律賓醬料、泡麵、零食種類也越來越多。我甚至看過烹飪教室開「菲律賓菜工作坊」,教大家正宗「菲律賓料理做法」,學員還不少呢!
當然,挑戰也有。菲菜的「重口味」(鹹、甜、酸)不是人人都愛;有些餐廳環境比較簡樸,讓注重裝潢的消費者卻步;很多經典菜色烹調時間長(像燉Kare-Kare),餐廳備料壓力大…但這些都在慢慢變化中。看到年輕一代菲裔老闆開的新店,融合台灣在地食材或調整比例,更符合本地口味,我覺得這條路很有潛力!

菲律賓料理Q&A:你想知道的都在這!
Q:菲律賓料理的特色是什麼?跟其他東南亞菜差在哪?
A: 最大的特色就是「融合」與「大膽用酸」!不像泰國菜強調辣與香草、越南菜注重清爽,菲菜擁抱「酸鹹甜」的濃烈組合(特別是「酸」來自水果如羅望子、青芒果)。主食愛用米飯,且習慣將醬汁(如Adobo汁)豪邁地淋在飯上一起吃。另外,Bagoong(蝦醬/魚露)是不可或缺的靈魂調味。Q:常見菲律賓料理有哪些?推薦給第一次嘗試的人點什麼?
A: 除了前面介紹的Adobo、Sinigang、Kare-Kare、Lechon、Sisig、Halo-Halo,還有:
- Pancit:各種炒麵/米粉的統稱,類似我們的炒麵,Pancit Canton(炒泡麵)很受歡迎。
- Lumpia:春捲,分油炸的(Lumpiang Shanghai,內餡多是絞肉)與新鮮的(Lumpiang Sariwa,包生菜沾花生醬)。
- Bicol Express:椰奶燉豬肉加大量綠辣椒(辣度可觀!)。 初學者推薦:Chicken Adobo(接受度高)、Sinigang(酸湯開胃)、Halo-Halo(甜點無雷)。避開內臟類或太依賴Bagoong的菜色先。
Q:菲律賓料理的歷史背景是?為什麼這麼多元?
A: 歷史就是關鍵!菲國被稱為「東方的拉丁國家」,受西班牙殖民330年影響極深(如燉煮技法、菜名Adobo/Lechon源自西語)。華人移民早帶來麵食、炒鍋技藝(Pancit/Lumpia)。鄰近馬來群島則貢獻了椰奶運用(如Laing)。美國短暫治理期引入罐頭便利食品(如午餐肉入菜)。加上當地豐富的熱帶物產(水果、海鮮),造就了層次豐富的獨特風味。Q:菲律賓料理常用哪些調味料?哪裡買得到?
A: 核心四大將:
- Suka(椰子醋/白醋):提供乾淨酸味。
- Bagoong(蝦醬/魚露):分鹹香紅蝦醬(Bagoong Alamang)與發酵味重的白魚露(Bagoong Isda),是風味基底。
- Patis(魚露):比泰國魚露鹹度低些,常用於湯品、沾醬。
- Calamansi(小青檸):清香酸味,去腥提鮮萬用。
- 購買點: 大一點的超市東南亞專區(如家樂福)、專賣東南亞食品的雜貨店(如台北華新街、台中東協廣場周邊)、網路電商(PChome東南亞館、蝦皮)都容易找到。羅望子濃縮膏(Tamarind Paste)也很常用。
Q:菲律賓料理在台灣的發展情況如何?
A: 從早期服務移工社群的小吃店、雜貨店,到現在出現更多裝潢精緻、口味融合台灣喜好的餐廳(如開在商圈、主打年輕客群)。網路資訊也更豐富,搜尋「菲律賓料理食譜」或「菲律賓料理做法」能找到不少中文教學。雖然整體認知度仍不如泰國菜或越南菜,但成長趨勢明顯。食材取得也越來越便利,想嘗試在家做並不難!
真的沒想到,最初只是為了照顧團員口味找餐廳,最後自己竟然徹底愛上這股「千島之味」。下次經過那些掛著 “Karinderia”(菲式小餐館)招牌的小店,別再猶豫啦!走進去,點一份 Adobo 配上一大口飯,感受那酸鹹交織的濃厚醬汁在嘴裡爆開;試試沾著 Bagoong 吃的青芒果,鹹、甜、酸、脆的奇妙組合保證讓你目瞪口呆!
真正讓我著迷的,不只是味道本身。每一次在菲律賓料理餐廳裡,聽著鄰座笑鬧的家常對話(雖然我只聽得懂幾個單字),看著老闆把一大鍋滾燙的 Sinigang 端上桌時蒸騰的熱氣,或是跟著網路上的菲律賓料理食譜笨拙地調整醬油和醋的比例… 這些時刻,總讓我強烈感受到食物背後那份真實的溫度和連結,那是任何精緻餐盤都無法取代的煙火氣。要體驗菲律賓?從舌尖開始,絕對是最直接的路徑。記得,味蕾保持開放,驚喜就在轉角!好啦,我又餓了,該去找碗熱騰騰的 Bulalo(牛骨湯)來撫慰我的胃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