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個整天在廚房裡打轉、聞到好料就挪不動腳的貪吃鬼,我對湯品的熱愛簡直刻在骨子裡。特別是那種喝了從喉嚨暖到胃裡,整個人像被溫柔包裹住的湯。臺灣濕冷的冬天,又濕又悶,來上一碗熱騰騰的蘿蔔排骨湯,絕對是救贖!那清甜的湯頭,燉到軟嫩透亮的蘿蔔,還有飽吸湯汁精華的排骨... 想著想著口水都快滴下來了。

不過說真的,以前我也煮壞過不少鍋蘿蔔排骨湯。不是排骨腥味重到讓人皺眉頭,就是蘿蔔吃起來像嚼塑膠,硬梆梆的,湯喝起來像白開水,一點滋味都沒有(這大概是最慘烈的失敗經驗)。最誇張的一次,貪快沒仔細處理排骨,浮沫多到撈不完,湯喝起來一股怪味,整鍋含淚倒掉,超心疼那些食材!後來厚著臉皮請教我媽(她老人家可是燉湯高手)還有餐廳的師傅朋友,加上自己不斷嘗試、撞牆,總算摸出點心得,能把這道看似簡單的蘿蔔排骨湯做得像樣了。今天就來分享我的私房做法和一些偷吃步,保證湯頭濃白鮮甜、排骨軟嫩、蘿蔔入口即化!

我的終極家常版蘿蔔排骨湯食譜

講到蘿蔔排骨湯,很多人覺得不就是排骨蘿蔔丟下去煮?拜託,差一點點,味道真的差很多!不信你試試我這個步驟,保證驚艷。

核心食材(簡約不簡單):

材料 份量 挑選重點 (我的龜毛堅持) 為什麼重要?
豬肋排(或湯骨) 約 600 克 帶點油脂的肋排最香!湯骨也行,骨髓多湯更濃。 絕對要新鮮,別買有怪味的! 湯頭的鮮味來源,油脂讓湯頭更醇厚潤口。排骨份量足湯才夠味。
白蘿蔔 1 大條 沉重、表皮光滑緊實 的,拿起來沉甸甸水分才足。鬚根少的通常比較嫩不空心 湯頭甜味的靈魂!燉透了超好吃,冬天蘿蔔特別甜。
老薑 1 大塊 夠老夠辛辣!拍扁或用刀背刮一刮更好釋放味道。別用嫩薑。 去腥提鮮的關鍵角色,薑味融合湯中暖身效果加倍。
青蔥 2-3 根 蔥白蔥綠分開用。蔥白爆香,蔥綠最後點綴。 蔥白爆香增加香氣層次,蔥綠添色添一點清新。
清水 約 2500 ml 過濾水或煮開的水,自來水的氯味會影響湯的純淨度。 好水是好湯的基礎!水量要足夠,避免中途加水稀釋風味。

不是我在說,食材選對了,這鍋蘿蔔排骨湯就成功一半!特別是新鮮排骨,那種放太久有異味的排骨,怎麼焯水都沒用,毀了一鍋湯啊!蘿蔔也是,買到空心的,燉再久都像嚼木頭,超掃興。

關鍵調味(極簡純粹):

  • 米酒: 1 大匙 (約 15ml) - 去腥增香,別手軟! (建議用純米釀造的,香氣足)
  • 鹽: 適量 - 最後!最後!最後才調味! 太早放鹽,蘿蔔和肉會變緊縮,不易燉爛入味。這點超級重要,是我繳了好多學費才記住的鐵律!
  • 白胡椒粉: 少許 (可選) - 喜歡暖一點的滋味可以最後灑一點點提味。

看到沒?調味料就這三樣(胡椒粉還可選)。真的不用加什麼香菇精、雞粉,蘿蔔和排骨本身的鮮甜才是主角,亂加反而搶味,湯喝起來假假的。蘿蔔排骨湯要的就是那種天然純粹的好滋味。


零失敗步驟(跟著做就對):

  1. 第一步:處理排骨 - 腥味退散! 這步絕對不能省!把排骨塊丟進 冷水鍋 裡(水量要蓋過排骨),開中火慢慢加熱。看到水面浮起 灰褐色泡沫(雜質和血水) 就要開始仔細撈掉,千萬別讓它煮滾到整鍋噴發!撈乾淨後,把排骨撈出來,用 溫水 仔細沖洗掉表面殘留的雜質,瀝乾。這樣處理過的排骨,燉出來的湯才會 清澈不混濁,也沒有惱人的豬騷味。想想之前偷懶沒好好焯水,那湯喝起來... 唉,不堪回首。
  2. 第二步:爆香起手式 - 香氣奠基。 取一個 厚重、保溫性好的湯鍋(鑄鐵鍋、厚底不鏽鋼鍋都很棒),放點點 耐高溫的油(像苦茶油或葡萄籽油)。用中小火把 拍扁的老薑片蔥白段 放下去煸炒,炒到薑邊緣有點微焦、香氣撲鼻而來就對了!這個香味,是湯頭層次感的開始。
  3. 第三步:排骨炒香 - 湯濃關鍵。 把處理好的排骨倒入鍋中,跟薑蔥一起翻炒。炒到排骨表面有點 金黃焦香 的狀態,這時候沿著鍋邊 嗆入米酒,酒氣蒸發的瞬間,那個香氣啊... 嘖嘖!翻炒均勻。這個動作能進一步 去腥提香,而且炒過的排骨,燉出來的湯更容易呈現誘人的 乳白色
  4. 第四步:注入靈魂之水 - 細火慢燉。 加入足量的 過濾水或煮開的熱水(水量要一次加足,務必蓋過所有食材,最好超過約 3-5 公分)。切記,加熱水! 加冷水會讓剛炒香的排骨遇冷收縮,肉質容易變柴。開 中大火 把湯煮滾。
  5. 第五步:耐心守候 - 精華釋放。 湯滾後,立刻 轉最小火!讓湯保持 微微冒泡 的狀態就好(像是小魚吐泡泡那樣),蓋上鍋蓋,但 留一條小縫 讓蒸汽可以稍微散出,這樣湯才不會濁掉。讓它這樣 慢燉至少 40 分鐘。這段時間,排骨的精華和膠質會慢慢釋放到湯裡。開啟蓋子偷瞄一下,湯色是不是開始變得有點白白的?排骨的香氣瀰漫整個廚房,超誘人!不過忍住,還沒輪到蘿蔔。
  6. 第六步:蘿蔔登場 - 甜美主角。 利用燉排骨的時間處理蘿蔔。將白蘿蔔 徹底洗淨(不用削皮!皮有特別的香氣,而且燉軟後很好吃,只要把髒汙刷洗乾淨),切成 適口大小的滾刀塊(太大不易爛,太小容易散掉)。 重點來了:蘿蔔塊先用「冷水」下鍋煮! 是的,另起一小鍋冷水,放入蘿蔔塊,開火煮滾後,繼續煮 2-3 分鐘,接著把水倒掉,蘿蔔瀝乾。這個動作叫 「跑活水」,能有效去除蘿蔔的 生澀味和辛辣感,煮出來的蘿蔔特別 清甜軟糯,不會有怪味(尤其夏天蘿蔔比較容易有辛辣味)。這招是跟老師傅偷學的,很有用!燉排骨的 40 分鐘到了之後,把跑過活水的蘿蔔塊加入湯鍋中。
  7. 第七步:合體再燉 - 完美融合。 蘿蔔加入後,如果湯變少了,可以 補充少量滾水(一樣加熱水),再次煮滾後,轉回最小火,蓋上鍋蓋(一樣留小縫),繼續慢燉 30-50 分鐘。時間長短取決於你喜歡的蘿蔔口感:喜歡還帶點口感的燜 30-40 分鐘;喜歡超級軟爛、筷子一夾就化的,燜到 50 分鐘。燉煮過程中,蘿蔔的甜味會完全釋放,跟排骨的鮮味完美融合。
  8. 第八步:畫龍點睛 - 簡單調味。 關火!沒錯,關火後再調味。嚐嚐看湯頭的天然鮮甜味,這時才 加入適量的鹽。輕輕攪拌均勻,讓鹽溶解。記得,鹽絕對是最後放!太早放鹽,蘿蔔會變硬,排骨的肉質也會變緊,而且湯頭本身的鮮甜會被壓住。鹽的量不需要多,提個味就好。喜歡的話可以灑點點白胡椒粉增添風味層次。
  9. 第九步:盛碗開動 - 暖心暖胃。 將湯盛入碗中,撒上切好的 蔥花(或是芹菜珠、香菜也很讚)。熱氣蒸騰,香氣四溢。先喝一口湯,感受那濃鬱卻不油膩的鮮甜,夾一塊蘿蔔,用舌頭輕輕一抿就化開,帶著滿滿的湯汁精華,再來一塊排骨,肉質軟嫩不乾柴,輕輕一咬就骨肉分離... 這就是一碗成功的 蘿蔔排骨湯 該有的樣子!尤其在寒流來襲的夜晚,喝一碗,從頭暖到腳,幸福感爆棚。

讓你的蘿蔔排骨湯脫胎換骨的秘訣排行榜

做到前面那些步驟,基本就是一鍋好湯了。但身為一個龜毛的吃貨,我還整理了一些讓 蘿蔔排骨湯 昇華到更高境界的小技巧:

  1. 蘿蔔「跑活水」不可省! 上面步驟六強調過了,但實在太重要,值得再列一次。這招真的能讓蘿蔔脫胎換骨,甜而不腥,澀味全消。我自己試過偷懶省略,結果那鍋湯的蘿蔔味道就是差那麼一點點,有股揮之不去的生味,後悔莫及。
  2. 炒過排骨湯更濃白! 步驟三的炒排骨,不是為了耍帥。炒過的肉,蛋白質會產生變化(美拉德反應?好像是叫這個),真的能讓湯更容易煮出漂亮的奶白色,香氣也更濃鬱豐富。純粹汆燙後加水煮,湯色通常比較清澈(也有人喜歡這種),但香氣層次就少了一些。
  3. 鹽!絕對最後放! 這點講三次都不夠。太早放鹽是毀掉一鍋好湯的捷徑(血淚教訓)。看著蘿蔔在鍋裡翻滾,真的很難忍住不加鹽對吧?忍住!最後調味才對。
  4. 選對排骨部位很重要! 肋排肉多帶油脂,吃起來爽;湯骨(龍骨或脊骨)便宜,骨髓多,燉出來的湯膠質感更重,更濃鬱。我個人偏好用肋排,啃起來比較過癮。但偶爾想喝超濃鬱膠質湯,就會改用湯骨。
  5. 火候是溫柔的藝術 - 全程小火慢燉。 要湯清味濃,關鍵就是「小火慢燉」。大火滾煮只會讓湯變濁,肉質變柴,精華還沒釋放就被破壞了。保持那種似滾非滾的小泡泡狀態最理想。考驗耐心,但絕對值得。
  6. 善用鍋具保溫性。 用鑄鐵鍋或厚琺瑯鍋燉湯,保溫效果好,能讓食材在關火後繼續用餘溫「悶煮」,味道融合更徹底,也更省瓦斯。燉好後蓋著蓋子保溫,隨時喝都是熱的。
  7. 隔夜更美味?小心蘿蔔! 很多人說湯隔夜更好喝。理論上,味道會更融合沒錯。但要注意,蘿蔔浸泡在湯裡過夜,會瘋狂吸水膨脹,變得軟爛沒口感,甚至可能讓湯變味(尤其夏天)。我的做法是:當天要喝的份量,蘿蔔就燉到喜歡的軟度;如果確定要留隔夜,蘿蔔燜煮的時間可以 稍微縮短一點點(例如縮短10分鐘),讓它有空間在隔夜加熱時吸收湯汁,不至於爛成一坨。隔夜湯 務必煮沸 後再喝!

Q &A:關於蘿蔔排骨湯,你一定想知道的!

問:為什麼我的排骨湯喝起來有股腥味?明明有汆燙了啊?

答:腥味來源可能是:1. 排骨不夠新鮮(超重要!買的時候聞一下,有異味絕對不要);2. 冷水汆燙不夠徹底(浮沫一定要耐心撈乾淨);3. 爆香薑蔥沒做好(薑要夠老夠多,炒出香氣);4. 忘了加米酒(去腥利器)。下次買排骨眼睛放亮點,處理步驟別偷懶!

問:可以加其他食材一起燉嗎?比如玉米、紅蘿蔔或貢丸?

答:當然可以!臺式湯品本來就很自由。玉米、紅蘿蔔可以跟白蘿蔔差不多時間加入(紅蘿蔔別太早,味道會太搶)。貢丸、香菇這類味道重的,建議最後 10-15 分鐘再加入稍微煮透就好,避免久煮變硬或味道過濃影響湯底。我自己有時會加一小塊乾墨魚乾(泡軟剪小塊),增加海味的層次,超讚!但如果是第一次煮,建議先掌握純粹的排骨蘿蔔原味。

問:燉完湯喝起來有點苦,是哪裡出問題?

答:湯變苦,問題通常出在 蘿蔔

  • 蘿蔔不新鮮或品質差(例如內部已經開始纖維化或有黑心)。
  • 蘿蔔皮刷洗不夠乾淨(殘留泥土或苦味物質)。
  • 蘿蔔「跑活水」步驟沒做(生蘿蔔的辛辣苦澀味殘留)。
  • 極少數情況是 薑放太多,而且薑沒炒透(薑皮也可能帶點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