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Lina!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們廚房裡的綠色小精靈——小黃瓜!它清爽、多汁,不管是涼拌、醃漬還是熱炒,都超級百搭,而且熱量超低,是減肥、解膩的好夥伴。不過,你真的了解它嗎?今天就讓我這個每天都在廚房打轉、陽台亂種東西的生活博主,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關於小黃瓜的點點滴滴,從怎麼種、怎麼吃、有多營養,到要注意什麼,一次講清楚!(當然也會分享我失敗的經驗啦,別笑我!)
小黃瓜,不只是沙拉配角!從種植到餐桌的全攻略
平常最愛在部落格分享居家生活大小事,特別是料理和陽台小農的樂趣(跟挫折,哈!)。今天的主角,就是我家冰箱常客、夏天陽台常種的——小黃瓜!它看起來普通,但學問可大了。今天這篇內容會很紮實,都是我親身經驗和查資料的心得,希望能幫大家更懂怎麼挑、怎麼種、怎麼吃這個綠傢伙!
目錄
認識小黃瓜:它跟大黃瓜哪裡不一樣?
很多人會問:「小黃瓜和普通黃瓜有什麼區別?」這問題超常見!簡單來說:
- 長相與口感: 小黃瓜通常比較短小、表皮光滑、刺比較少(或無刺品種),肉質非常脆,籽比較小也比較嫩,直接生吃口感超清爽!大黃瓜(就是一般說的”黃瓜”或”刺瓜”)體型較大較長,表皮粗糙有明顯的瘤刺,肉質相對沒那麼脆,籽比較大,口感帶點微澀,通常更適合煮湯或熱炒。
- 用途: 小黃瓜因為清脆爽口,超級適合生食、涼拌、醃漬。大黃瓜則因為耐煮,常用在燉湯、熱炒、鑲肉這些料理上。
所以,下次去市場,別再傻傻分不清楚啦!要做涼拌沙拉,認準小黃瓜就對了!

自己動手種:陽台也能享受豐收樂趣(附慘痛教訓)
Lina我超愛在陽台種點東西,小黃瓜種植算是入門款,但… 說多了都是淚!不過,成功後那種現採現吃的爽感,真的無敵!分享我的心得:
- 品種選擇: 陽台空間有限,選矮性、豐產、抗病的品種很重要!像夏青、美芳這類水果型小黃瓜就很適合新手。記得看包裝說明!
- 環境需求:
- 陽光: 超級重要! 每天至少需要6-8小時的充足日照。我家陽台只有半日照,種出來的瓜就… 長得慢又瘦小,產量少得可憐(哭)。
- 溫度: 喜歡溫暖,生長適溫大概在20-30°C。太冷會長不好,太熱容易早衰。
- 土壤: 排水要好!用疏鬆肥沃的培養土,混點有機肥當基肥。
- 播種與育苗:
- 可以直接播種,但建議先在穴盤育苗,等長出3-4片本葉再移植,成功率比較高。
- 種子別埋太深,大概1-2公分就好,保持土壤濕潤。
- 定植與管理:
- 盆子要夠大!直徑至少30公分以上,深度也要夠,讓根系發展。我試過用小盆,結果植株長不大,瓜也結不多。
- 藤蔓型的小黃瓜一定要搭架子!讓它往上爬,通風好、病害少、瓜條也直。懶惰沒搭架的下場…瓜都躺地上,容易爛掉或被蟲咬。
- 澆水: 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要積水!尤其開花結果期,需水量大。夏天我幾乎每天都要澆水(早上或傍晚)。重點: 澆在土裡,別噴到葉子,容易得病!
- 施肥: 生長期可以隔週施點均衡的液態肥(氮磷鉀比例均衡的)。開始開花結果時,磷鉀肥要加重,可以噴點磷酸二鉀在葉子背面,幫助開花坐果。千萬別像我初期猛灌氮肥,結果葉子爆長,花都沒幾朵!
- 病蟲害防治: 這是小黃瓜種植最大的挑戰!
- 白粉病: 葉子出現白粉狀,嚴重會黃化枯萎。通風要好!初期可以用稀釋的小蘇打水或葵無露噴灑。我試過牛奶稀釋噴,效果…普通啦。
- 瓜實蠅(最可惡!): 母蟲會在幼瓜上產卵,幼蟲鑽進去吃,瓜就爛了!看到有針孔狀傷口的瓜,趕快摘掉銷毀。套袋是最有效的方法! 幼瓜長到手指大就套上網袋或專用果實套袋。我懶得套袋那一年… 收成損失超過一半,氣死!
- 蚜蟲、紅蜘蛛: 定期檢查葉背,發現蟲害趕快用水沖掉或用苦楝油噴灑。
- 採收: 這是小黃瓜種植最有成就感的時刻!千萬別等它變大黃瓜! 一般開花後7-10天左右,瓜條飽滿、顏色翠綠、摸起來硬實,長度約15-20公分(看品種)就要採了。採收最好在清晨,用剪刀剪斷果柄。太晚採,瓜會變粗、籽變大變硬,口感就差了!而且會影響後續的結果。我曾經出國幾天沒採,回來看到幾條巨無霸,切開籽都老了,只能煮湯…
Lina的慘痛經驗總結表:
關鍵項目 | 正確做法 | Lina的錯誤示範 | 慘痛後果 |
---|---|---|---|
陽光 | 全日照 (6-8小時) | 半日照陽台硬種 | 植株瘦弱,產量極低 |
盆器大小 | 直徑30cm以上深盆 | 貪便宜用小盆 | 根系受限,長不大 |
搭架 | 一定要搭! | 覺得麻煩不搭 | 瓜躺地爛掉、蟲咬嚴重 |
施肥 (開花期) | 增施磷鉀肥 | 狂施氮肥 | 葉子茂盛不開花 |
瓜實蠅防治 | 幼果期套袋 | 懶惰不套袋 | 超過一半瓜被叮爛 |
採收時機 | 開花後7-10天清晨採 | 出國幾天沒採 | 瓜變粗老,籽硬難吃 |
所以啊,想嘗試小黃瓜種植的朋友,陽光、空間、防蟲(尤其是套袋!)這三點真的要顧好!雖然我失敗過幾次,但成功採收時,那種快樂真的難以形容,自家種的特別清脆香甜!
小黃瓜的身體密碼:低卡高營養,但你知道它好在哪嗎?
夏天沒胃口,或是吃太油膩,來點小黃瓜就對了!它含水量超高(超過95%!),熱量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是控制體重的好幫手。但它的好處可不止這些,來看看小黃瓜功效有哪些:
-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: 夏天流汗多,吃小黃瓜能快速補充水分和一些鉀離子,預防脫水疲勞。
- 促進消化: 含有一定的膳食纖維(主要在皮和籽裡,所以洗乾淨連皮吃最好!),能幫助腸胃蠕動,預防便秘。
- 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:
- 維生素K: 對凝血和骨骼健康很重要。一根小黃瓜能提供一天所需的一大部分。
- 鉀: 幫助調節血壓、維持體液平衡。
- 鎂、錳: 參與體內多種酵素反應。
- 維生素C: 抗氧化,幫助提升免疫力(雖然含量不如柑橘類,但也不無小補)。
- B群維生素: 包括葉酸、B5等,幫助能量代謝。
- 抗氧化成分: 小黃瓜含有一些類黃酮和木酚素等抗氧化物質,有助於對抗自由基,減少身體發炎反應。
- 幫助控制血糖與體重:
- 超低熱量、高水分、含纖維,能增加飽足感(雖然不持久,但當點心很適合),減少額外熱量攝取。
- 研究認為其某些成分可能有助於調節血糖代謝(但別把它當藥吃!)。
- 清涼解暑: 中醫認為小黃瓜性涼,能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。夏天口渴煩躁時,生吃一根真的很舒服!
很多人好奇:「小黃瓜的熱量和營養?」我整理了一個表格,一看就懂:
小黃瓜營養成分表 (以100克可食部分計算)
營養素 | 含量 | 主要功效 | 佔每日參考值百分比(%) |
---|---|---|---|
熱量 | 約15大卡 | 極低熱量,減重好夥伴 | 接近0% |
水分 | 約95克 | 補水、解渴 | – |
膳食纖維 | 約0.5-1克 | 促進腸胃蠕動 | 約2-4% |
維生素K | 約16.4微克 | 幫助凝血、骨骼健康 | 約14% |
鉀 | 約147毫克 | 調節血壓、體液平衡 | 約3% |
維生素C | 約2.8毫克 | 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力 | 約3% |
鎂 | 約13毫克 | 參與能量代謝、神經傳導 | 約3% |
錳 | 約0.079毫克 | 抗氧化酵素成分 | 約3% |
葉酸 | 約7微克 | 細胞分裂、造血所需 | 約2% |
小黃瓜功效雖然多,但記住它主要還是補充水分和微量營養素,別期待吃幾根就能治百病喔!把它當成清爽健康的食材就對了。
廚房變舞台:小黃瓜料理的百變風情
說到小黃瓜料理,那真是變化萬千,從最簡單到稍微費工的都有!它最大的優點就是清爽解膩,無論是當主角還是配角,都能讓菜餚加分。分享幾個我家常做、也簡單好上手的吃法:
- 涼拌系 (最經典!最快速!):
- 蒜香拍黃瓜: 我的最愛! 小黃瓜洗淨,用刀背拍裂切段,加點鹽抓醃10分鐘逼出水分,沖洗掉多餘鹽分瀝乾。加入大量蒜末、一點點糖、醋(白醋、烏醋、水果醋都可)、醬油(或蠔油)、香油、辣椒(看喜好),拌勻冰鎮一下。簡單又開胃!這就是最基礎款的小黃瓜食譜。
- 韓式醃黃瓜 (Oi Muchim): 小黃瓜切厚片或滾刀塊,用鹽醃軟瀝乾。拌入韓式辣椒粉、蒜末、蔥花、一點糖、芝麻、芝麻油。酸辣帶勁!配烤肉超解膩。
- 梅汁/蜂蜜檸檬漬黃瓜: 小黃瓜切薄片,用鹽稍微抓一下。調入梅子汁(或梅粉+水)或蜂蜜+檸檬汁,醃漬入味。酸甜爽脆,小朋友也愛。
- 和風芝麻醬拌黃瓜: 小黃瓜切滾刀塊或絲,淋上日式焙煎芝麻醬(市售的就很方便)。簡單到不行,但風味十足。
- 快炒系:
- 小黃瓜炒肉片 (豬肉/雞肉): 家常必備! 肉片醃過(醬油、米酒、太白粉),先炒熟盛起。爆香蒜末薑片(或豆瓣醬),下小黃瓜片(或滾刀塊)炒到稍軟,加入肉片,淋點醬油、糖、胡椒粉快炒均勻。記得小黃瓜別炒太久,保持脆度更好吃!這道也是經典的小黃瓜料理。
- 小黃瓜炒蛋: 雞蛋打散炒成塊狀備用。爆香蔥花,下小黃瓜片炒軟,倒入蛋塊,加鹽調味炒勻。簡單快速的家常菜。
- 蒼蠅頭 (改良版): 用絞肉(豬或牛)、豆豉、蒜末、辣椒爆香,最後加入小黃瓜丁快炒。鹹香下飯!傳統是用韭菜花,換成小黃瓜丁口感更脆,我覺得也很棒!
- 湯品點綴:
- 煮湯(如蛋花湯、肉片湯)快好時,切點細絲或薄片進去,增加清爽口感。
- 冷湯: 像西班牙冷湯或某些水果冷湯,加入小黃瓜丁也很適合。
- 創意吃法:
- 夾心: 切厚片中間挖掉一部分,夾入調味過的肉末、薯泥、馬鈴薯沙拉等,蒸熟或煎熟。
- 打汁: 跟蘋果、鳳梨、芹菜等其他蔬果一起打成精力湯或蔬果汁,補充水分和纖維。
- 代替餅乾: 切條當沾醬棒(Hummus鷹嘴豆泥、優格醬),爽脆零負擔!
- 壽司捲: 切成細長條,包入壽司捲中增加口感。
Lina私房排行榜:5分鐘搞定的懶人小黃瓜料理 (適合忙碌又想清爽一下的時刻)
- 拍黃瓜: 永遠的第一名!洗、拍、醃、拌,5分鐘內搞定。
- 和風芝麻醬拌黃瓜: 切一切,淋醬,拌拌,開動!(醬料是關鍵,買現成好醬省時)
- 梅子漬黃瓜薄片: 切片稍微抓鹽,水沖掉,泡梅汁或灑梅粉,放冰箱10分鐘就好吃。
- 小黃瓜沾醬棒: 洗淨切條,直接沾你喜歡的醬(蒜味優格、莎莎醬、花生醬也行?我試過,好奇妙)。
- 快手炒蛋: 小黃瓜切片隨便炒幾下,蛋液倒下去翻炒,鹽巴調味,起鍋!真的是清冰箱救星。
小黃瓜料理真的變化多端,重點是掌握它「快、脆、清」的特性。生吃涼拌別過度醃漬,熱炒別炒太久,這樣才能保有最佳風味和口感!你想試試哪一道呢?還是你有更厲害的小黃瓜食譜?快留言告訴我!

私房收藏夾:Lina的壓箱寶小黃瓜食譜大公開!
光說不練假把式!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款,分享幾個我實驗過、覺得很不錯,稍微有點變化但又不會太難的小黃瓜食譜給大家:
食譜1:泰式酸辣小黃瓜涼拌海鮮 (開胃到不行!)
- 材料: 小黃瓜 2條 (切滾刀塊或長條)、蝦仁/花枝/蛤蜊肉 適量 (燙熟備用)、小番茄數顆 (對切)、洋蔥絲 少許、香菜 適量、花生碎 適量。
- 醬汁: 魚露 1.5大匙、檸檬汁 2大匙、糖 1小匙、蒜末 1小匙、辣椒末 適量 (怕辣可去籽)、清水 1-2大匙 (調整鹹度)。
- 作法:
- 小黃瓜塊用少許鹽抓一下,靜置5分鐘,用水沖掉鹽分並瀝乾。
- 把所有醬汁材料拌勻,試一下味道,應該是酸、鹹、甜、辣的平衡,不夠就調整。
- 將小黃瓜、燙熟的海鮮、小番茄、洋蔥絲放入碗中,淋上醬汁拌勻。
- 冷藏醃漬至少30分鐘更入味。
- 要吃前撒上香菜和花生碎。完成!酸辣清爽,海鮮的鮮甜加上小黃瓜的脆,絕配!這道絕對是夏日宴客的亮點小黃瓜料理。
食譜2:味噌芝麻醬拌小黃瓜雞絲 (健康飽足感UP)
- 材料: 小黃瓜 2條 (切絲)、雞胸肉 1塊 (煮熟撕成絲)、紅蘿蔔絲 少許 (可生吃或用熱水燙軟)、白芝麻 適量。
- 醬汁: 白味噌 1大匙、芝麻醬 1大匙、溫開水 1-2大匙 (慢慢加調整濃稠度)、蜂蜜或糖 1小匙、白醋 1小匙、香油 少許。
- 作法:
- 先將雞胸肉煮熟放涼撕成絲(用電鍋蒸最方便,加點米酒去腥)。
- 小黃瓜切絲。紅蘿蔔絲處理好。
- 將醬汁所有材料在一個小碗中混合均勻,慢慢加水調到喜歡的濃稠度(像優格的感覺)。
- 把雞絲、小黃瓜絲、紅蘿蔔絲放入大碗,淋上調好的味噌芝麻醬拌勻。
- 盛盤,撒上白芝麻。完成!味噌和芝麻的香氣濃郁,雞絲提供蛋白質,小黃瓜絲帶來清爽脆口,是一道營養均衡的涼拌菜或輕食主菜。這個小黃瓜食譜很適合帶便當!
食譜3:脆瓜小肉末煎餅 (消滅剩菜的好方法)
- 材料: 小黃瓜 1條 (切小丁)、豬絞肉 100克、雞蛋 1顆、麵粉 2-3大匙、蔥花 適量、鹽、白胡椒粉 少許、香油 少許。
- 作法:
- 小黃瓜丁用少許鹽抓一下,靜置5-10分鐘讓它出水變軟一點點,擠掉多餘水分(這個水份要擠掉,不然煎餅會太濕軟)。
- 豬絞肉用一點點醬油、米酒、白胡椒粉抓醃一下。
- 將擠乾水的小黃瓜丁、醃好的絞肉、雞蛋、蔥花放入碗中,加入鹽、白胡椒粉、香油調味。
- 加入麵粉(從2大匙開始加),攪拌均勻,成為稍微濃稠、能成團的麵糊狀態(如果太濕就再加點粉)。
- 平底鍋放點油熱鍋,挖一大匙麵糊放入鍋中,稍微壓扁成圓餅狀。
- 中小火煎到兩面金黃熟透即可。完成!外酥內軟,小黃瓜丁提供清新的脆感,絞肉帶來鹹香,當點心或配粥都很棒。這是我偶爾清冰箱的創意小黃瓜料理!
這些小黃瓜食譜都不算太難,重點是調味和掌握小黃瓜處理的步驟(去水份),就能做出好吃又特別的家常味!大家不妨試試看,絕對比外面買的更健康安心。

吃小黃瓜也有學問!不可不知的小黃瓜禁忌
雖然小黃瓜好處多多,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毫無顧忌地大吃特吃。了解一些小黃瓜禁忌很重要,才不會養生不成反傷身:
- 性味寒涼: 中醫認為小黃瓜性寒。因此:
- 體質虛寒者注意: 經常手腳冰冷、容易腹瀉、經期不適(如痛經)的女性,不宜大量生食。
- Lina小提醒: 我認識一個朋友,月經來前狂吃涼拌小黃瓜,結果痛到在床上打滾… 真的要適量!
- 風寒感冒期間: 咳嗽痰白清稀、怕冷、頭痛等風寒症狀時,最好少吃生冷小黃瓜,以免寒上加寒。
- 消化問題:
- 容易脹氣、消化不良者: 小黃瓜生吃可能較難消化,特別是皮和籽(雖然有纖維,但也可能刺激腸胃),容易引發脹氣、腹脹不適。建議: 這類人可以考慮 去皮去籽後再吃,或者煮熟吃會比較好消化。
- 腎臟功能不佳者: 小黃瓜含鉀量不算超級高(比香蕉低很多),但如果是需要嚴格限制鉀攝取的腎臟病患者(特別是洗腎患者),還是需要詢問醫師或營養師,控制食用量,避免鉀離子堆積。
- 農藥殘留風險: 小黃瓜種植過程中,為了防蟲防病,有時會使用農藥。表皮直接接觸,是殘留風險較高的部位。
- 務必徹底清洗! 用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秒,邊沖邊用手搓洗表面。可以用軟刷輕輕刷洗表皮。
- 擔心的人,可以選擇有機栽種的小黃瓜,或者去皮食用(雖然會損失一些營養和纖維,但安全性較高)。
- 特定食物的搭配(?): 網路上流傳一些「小黃瓜不能和XX一起吃」的說法:
- 維生素C破壞? 最常聽說是小黃瓜富含「抗壞血酸氧化酶」會破壞維生素C,所以不能和富含維C的蔬果(番茄、青椒等)一起吃?目前營養學界認為,這種酶在消化過程中被胃酸破壞,以及在混合食物中的影響力其實非常有限,不必過度擔心!均衡飲食,腸胃道自然會處理。
- 其他搭配禁忌? 大多缺乏嚴謹科學證據。只要食物新鮮、衛生,正常食用量下,搭配問題不用太緊張。重點還是個人體質和身體感受。
- 醃漬小黃瓜的陷阱: 醬瓜、醃黃瓜雖然開胃下飯,但製作過程中通常加入大量鹽、糖、醋。
- 高鈉: 對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患者、需要限鈉的人來說,是隱藏的地雷!
- 高糖: 市售或自製加很多糖的醃黃瓜,熱量和糖分不容小覷。
- 建議: 想吃醃漬風味,可以自己做低鹽、低糖版本的涼拌小黃瓜,現做現吃更健康。
總之,了解小黃瓜禁忌,主要是提醒大家:
- 考量自身體質(寒涼、脾胃)。
- 注意清洗與來源(農藥)。
- 控制醃漬品攝取量(鈉糖)。
- 網路上未經證實的搭配禁忌,不必過度恐慌。 享受小黃瓜美味的同時,聰明避開潛在問題,才能真正吃得健康!

實用Q&A:解答你對小黃瓜的所有疑惑!
最後,整理一下大家最常問關於小黃瓜的問題,一次解答:
Q1:小黃瓜和普通黃瓜有什麼區別?
- A1: 重點在於外型、口感與用途。
- 外型: 小黃瓜較短小、表皮光滑刺少;普通黃瓜(大黃瓜/刺瓜)較長大、表皮粗糙有瘤刺。
- 口感: 小黃瓜肉質極脆,籽小而嫩;大黃瓜肉質相對軟,籽較大。
- 用途: 小黃瓜最適合生食、涼拌、醃漬;大黃瓜較適合燉煮、熱炒、煮湯。
Q2:小黃瓜如何保存?
- A2: 掌握關鍵低溫保濕!
- 未清洗、未切開: 用廚房紙巾略微包裹(吸收多餘濕氣),放入保鮮袋中,袋口不要完全密封(留一點縫透氣),放入冰箱蔬果冷藏室(通常是下層抽屜)。這樣可以保存約1週。千萬不要直接丟冰箱不包,很快就會脫水皺掉!
- 已切開: 切口容易乾燥和滋生細菌。用保鮮膜緊緊貼合切口處包裹起來,同樣放入保鮮袋或保鮮盒,冷藏並盡快在1-2天內吃完。
- (不推薦)室溫: 夏天室溫高,小黃瓜很快會變軟失水,風味口感變差。除非你隔天就要吃光,否則還是乖乖冷藏吧。
Q3:小黃瓜的熱量和營養?
- A3: 小黃瓜是極低熱量、高水分的代表!
- 熱量: 約15大卡/100克。吃一根(約100克)比半顆蘋果還低!
- 主要營養:
- 水分: >95% (超補水!)
- 維生素K: 豐富,助凝血與骨骼。
- 鉀: 適量,調節血壓體液。
- 膳食纖維: 少量(主要在皮和籽)。
- 還有少量維生素C、鎂、錳、葉酸等。
- 特點: 低卡、低醣、低脂,是減重、解膩的好選擇。營養密度雖不是頂尖,但作為補充水分和微量營養素的來源非常優秀!
Q4:為什麼有時候吃小黃瓜會覺得苦?
- A4: 通常是瓜蒂處(靠近藤蔓那端) 比較苦,原因是含有葫蘆素這種化合物。這是植物天然的防禦物質,在種植壓力大(缺水、高溫、養分不足等)時,含量可能升高。選購時可以注意瓜的表面是否飽滿翠綠有光澤,避免看起來乾癟或表皮顏色不均的。吃的時候如果怕苦,可以把蒂頭部分多切掉一些。
Q5:小黃瓜皮能吃嗎?
- A5: 可以!而且建議吃! 皮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部分抗氧化物質(顏色越深可能含量越高)。但前提是必須徹底清洗乾淨,減少農藥殘留風險。如果非常介意或買不到有保障的來源,或本身腸胃敏感,才考慮去皮。
Q6:小黃瓜怎麼挑選?
- A6:
- 看顏色: 選擇翠綠均勻有光澤的,避免變黃或顏色暗沉。
- 摸硬度: 整條摸起來硬實飽滿,捏起來不會軟軟的。
- 看外表: 表皮光滑(品種特性)、無嚴重擦傷或皺縮。刺(如果有)看起來新鮮,不要乾枯。
- 掂重量: 大小相近時,選感覺沉甸甸的,水分較充足。
- 聞味道: 新鮮的有股淡淡的清爽青草味,如果有怪味或酸味就不要買。
希望大家看完這篇超長、超詳細的小黃瓜全攻略,能對這個綠色小傢伙有更深的認識!從小黃瓜種植的眉角(跟我一樣記得套袋防蟲啊!),到它豐富的小黃瓜功效(補水低卡真不錯),還有各種美味的小黃瓜料理和私房小黃瓜食譜(泰式涼拌海鮮大推!),最後也別忘了注意小黃瓜禁忌(體寒、腎友、農藥清洗)。種植雖然有挑戰(我的失敗血淚史…),但成功時很開心;料理變化多端,是廚房的好幫手;營養豐富又低卡,對身體負擔小。只要用對方法、注意細節,小黃瓜絕對是居家生活的好夥伴!
寫得好累,但好有成就感!如果你也有關於小黃瓜的獨門秘方、種植心得,或是看完想問的問題,別客氣,留言區告訴我!我是Lina,我們下次居家生活分享見啦!記得去買根小黃瓜來試試看今天的食譜喔!拜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