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聽到養生素食,我腦中浮現的就是一盤索然無味的綠葉菜,或是乾巴巴的豆乾,心想:「這怎麼能滿足我這個無肉不歡的胃?」直到有次體檢報告亮紅燈,加上一位吃素多年的好友極力推薦(她氣色真的超好!),我才抱著半信半疑(其實是七分抗拒三分好奇)的心態,硬著頭皮試試看。 結果?完全顛覆我的想像!原來不用肉蛋奶,也能煮出讓味蕾跳舞、肚子飽足的美味。現在的我,反而更享受在廚房裡研發各種養生素食料理的樂趣,身體也輕盈許多(褲子都鬆了!)。今天就來分享我的真實心得和壓箱寶食譜,保證不藏私!
目錄
觀念掃雷區:養生素食 ≠ 吃草修行
我得先澄清一個超大誤會!很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覺得吃養生素食就是苦行僧,天天啃生菜沙拉配白開水?大錯特錯!
- 它很豐盛! 豆製品(豆腐、豆干、豆包、天貝)、各色蔬菜(根莖瓜果葉菜菇類)、海藻、堅果種子、全穀雜糧… 選擇多到眼花撩亂。重點是怎麼組合、怎麼調味。
- 它很有滋味! 別以為只能清淡。善用香料(薑黃、咖哩粉、孜然、花椒)、天然醬料(純釀醬油、味噌、番茄糊)、菇類的鮮味、水果的酸甜,完全可以做出濃郁下飯的菜色。我上周做的紅燒天貝,老公還以為我在燉肉!
- 它也能吃飽! 關鍵在於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搭配。一碗糙米飯配香煎板豆腐和炒青菜,飽足感十足,下午不會餓到偷吃餅乾(我以前常幹這事)。
常見迷思破解表 (我當初也犯過!)
迷思內容 | 實際真相 | 我的親身體驗 |
---|---|---|
養生素食一定很清淡無聊? | 錯! 風味層次可以非常豐富,酸甜苦辣鹹鮮都能做到。 | 用煙燻紅椒粉和一點點液態煙燻做出來的素漢堡排,香氣十足,口感紮實不輸真肉。 |
蛋白質會不夠? | 不一定! 豆類、豆腐製品、天貝、藜麥、奇亞籽等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,重點在 均衡攝取。 | 認真計算過,一天吃足:早餐豆漿+芝麻粉,午餐毛豆+豆腐,晚餐天貝+鷹嘴豆泥,蛋白質輕鬆達標。 |
會一直覺得餓? | 搭配好就不會! 膳食纖維+植物蛋白+好油脂(如酪梨、堅果)能提供持久飽足感。 | 以前下午必餓,現在改吃一把綜合堅果或一根香蕉配杏仁醬,撐到晚餐沒問題。 |
就是只能吃生菜沙拉? | 大錯特錯! 蒸、煮、燉、滷、煎、烤、涼拌… 烹調方式多元,熱食才是主流! | 冬天最愛熱呼呼的藥膳蔬菜鍋,或是燉一鍋香噴噴的番茄蔬菜燉鷹嘴豆,暖心暖胃。 |
新手必敗!廚房裡的養生秘密武器
剛開始轉型,廚房裡沒幾樣法寶真的會手忙腳亂。這幾樣是我覺得 絕對不能少 的基礎款,讓你做起養生素食事半功倍:
- 好醬油/醬油露:選純釀造的,風味醇厚不死鹹,紅燒、涼拌、炒菜都靠它提味。牌子我偏好「XX園」或「X之味」的壺底油或甘露醬油。
- 營養酵母粉 (Nutritional Yeast):這玩意簡直是素食者的魔術粉!帶有天然起司般的鹹香和堅果味,撒一點在義大利麵、拌飯或濃湯上,風味瞬間升級,還富含維生素B群(尤其B12,純素者要特別注意補充來源)。剛開始覺得味道有點怪,習慣後超愛!
- 天貝 (Tempeh):印尼傳統發酵大豆製品。比起豆腐,它質地更緊實,帶有獨特的發酵風味和豐富蛋白質。煎、烤、炒、切碎當絞肉替代品都超好用。買回來務必先蒸10分鐘去除苦味再料理。
- 各種豆類乾貨:黃豆、黑豆、鷹嘴豆、紅腰豆、綠豆、紅豆… 買乾的自己煮最省錢健康。煮一大鍋分裝冷凍,隨時取用。鷹嘴豆泥(Hummus)是我家冰箱常備品!
- 綜合堅果與種子:補充好油脂、蛋白質和礦物質的利器。杏仁、核桃、腰果、奇亞籽、亞麻籽、南瓜籽、芝麻… 打精力湯、灑沙拉、當點心、做堅果醬都方便。記得選無調味、無油炸的。
我的壓箱寶養生素食食譜大公開
說了這麼多,不端出幾道硬菜怎麼行?這幾道是我家餐桌常客,朋友來試過都問食譜,操作起來也不難,新手也能駕馭!

香煎迷迭香天貝佐時蔬
- 食譜概念: 利用天貝紮實的口感和迷迭香的特殊香氣,創造出類似煎烤排餐的滿足感。搭配簡單烤時蔬,就是營養均衡的一餐。
- 食材 (2人份):
- 天貝 1塊 (約200g)
- 新鮮迷迭香 1-2小枝 (或乾燥迷迭香1小匙)
- 大蒜 2瓣 (切末)
- 純釀醬油 1大匙
- 楓糖漿或黑糖蜜 1小匙 (中和鹹味用)
- 橄欖油 2大匙 (煎用)
- 綜合時蔬:例如紅黃甜椒各1/4顆(切塊)、綠櫛瓜半條(切片)、小番茄數顆、杏鮑菇1-2朵(切塊) – 份量隨喜
- 鹽、黑胡椒粉 少許
- 檸檬角 少許 (裝飾提味,非必需)
- 做法:
- 天貝前處理: 天貝買回來後,先切成約1公分厚的片狀。燒一小鍋水,水滾後放入天貝片,中火蒸約10分鐘。這步驟很重要,能去除天貝可能有的微苦味,並讓質地更易吸收調味。蒸好取出,用廚房紙巾稍微壓乾表面水分。
- 醃漬入味: 在一個小碗裡,混合醬油、楓糖漿/黑糖蜜、切碎的大蒜末、以及迷迭香葉 (如果是新鮮的,把葉子從枝上剝下切碎;乾燥的直接用)。把蒸好並壓乾的天貝片放入醬料中,兩面都沾裹均勻,靜置醃漬至少15分鐘 (時間充裕的話30分鐘更好)。
- 烤時蔬 (同步進行): 烤箱預熱200度C。將切好的綜合時蔬放在烤盤上,淋上1大匙橄欖油,撒上少許鹽和黑胡椒粉,用手抓拌均勻。放入預熱好的烤箱烤15-20分鐘,或直到蔬菜邊緣微焦、變軟即可取出。
- 香煎天貝: 取一平底鍋,中火加熱剩下的1大匙橄欖油。油熱後,小心地放入醃好的天貝片 (把蒜末盡量留在盤裡,避免煎焦),每面煎約3-4分鐘,或直到呈現漂亮的金黃焦褐色。煎的過程中,可以用湯匙把鍋裡剩餘的醃料淋一些在天貝上增加風味。
- 盛盤享用: 將烤好的時蔬鋪在盤底,放上香煎天貝片。喜歡的話可以擠上一點新鮮檸檬汁增添清新風味。趁熱享用!
小秘訣:醃料裡的蒜末容易煎焦變苦,醃好後最好稍微撥掉。第一次煎天貝火候沒抓好,表面焦了裡面還涼的,多試幾次就能掌握!迷迭香份量要控制,太多會像在吃肥皂…

濃郁椰香咖哩燉時蔬與鷹嘴豆
- 食譜概念: 運用椰奶的濃郁和咖哩的辛香,燉煮出溫暖飽足的異國風味。鷹嘴豆提供優質蛋白質和綿密口感,是這道養生素食的亮點。
- 食材 (4人份):
- 罐裝椰奶 1罐 (400ml) – 選濃郁的全脂款
- 咖哩粉 2-3大匙 (依品牌鹹淡和喜好調整)
- 薑黃粉 1小匙 (增色增香)
- 蔬菜高湯或水 300ml
- 洋蔥 1顆 (切丁)
- 大蒜 3瓣 (切末)
- 薑 1小塊 (約拇指大小,切末)
- 紅蘿蔔 1-2條 (切滾刀塊)
- 馬鈴薯 1-2顆 (中型,去皮切滾刀塊)
- 花椰菜 1/2顆 (切小朵) 或 綜合冷凍蔬菜 1杯
- 熟鷹嘴豆 1罐 (400g, 瀝乾沖洗) 或 自煮熟鷹嘴豆 1.5杯
- 番茄糊 (Tomato Paste) 1-2大匙
- 植物油 2大匙
- 鹽 適量
- 黑糖或椰糖 少許 (平衡味道,約1小匙)
- 新鮮香菜 少許 (裝飾提味)
- 做法:
- 炒香基底: 在一個較深的鍋或湯鍋中,中火加熱植物油。油熱後,放入洋蔥丁,炒至透明軟化 (約5分鐘)。加入蒜末和薑末,繼續翻炒1-2分鐘至香氣飄出。
- 激發香料香氣: 轉中小火,加入咖哩粉和薑黃粉,快速翻炒約30秒到1分鐘,讓香料在油中釋放香氣 (小心別炒焦)。這是風味關鍵!
- 拌入番茄糊: 加入番茄糊,翻炒均勻,讓它和其他材料結合。
- 加入硬質蔬菜與液體: 放入切塊的紅蘿蔔和馬鈴薯,翻炒幾下讓表面裹上香料。倒入蔬菜高湯(或水)和整罐椰奶。攪拌均勻。此時可加入少許黑糖或椰糖。
- 燉煮: 煮滾後,轉小火,蓋上鍋蓋燉煮約15-20分鐘,或直到紅蘿蔔和馬鈴薯開始變軟(可用筷子戳測試)。
- 加入軟質蔬菜與鷹嘴豆: 放入花椰菜朵(或綜合冷凍蔬菜)和瀝乾的熟鷹嘴豆,輕輕攪拌。蓋上鍋蓋,繼續小火燉煮約10-15分鐘,或直到所有蔬菜都達到你喜歡的軟度。
- 調味與完成: 嚐嚐味道,用鹽調整鹹度。如果覺得太稠,可以再加一點熱水或高湯。如果喜歡更濃郁,可以開蓋再煮幾分鐘收汁。關火。
- 盛盤: 盛入碗中,撒上切碎的新鮮香菜葉。搭配糙米飯或全麥餅(Naan)享用最棒!
這道菜是清冰箱神器!冰箱有什麼耐煮的根莖類、瓜類丟進去都行。鷹嘴豆記得一定要最後才加,不然燉太久會爛掉糊掉,口感就差了。咖哩粉牌子差異很大,有的很鹹,一開始別放太多,慢慢加!

零失敗!經典家常麻油猴頭菇湯
- 食譜概念: 濃郁的麻油香氣搭配口感似肉的猴頭菇,是冬季溫補或平常養生的暖心湯品。做法超級簡單,零廚藝也能成功!
- 食材 (3-4人份):
- 乾燥猴頭菇 50g (或新鮮猴頭菇 200g)
- 老薑 1大塊 (約50g, 切薄片)
- 純黑麻油 3-4大匙
- 當歸片 1-2小片 (增添藥膳香氣,可不加)
- 紅棗 5-6顆 (去籽,比較不上火)
- 枸杞 1大匙
- 熱水 約1000ml
- 米酒 100ml (可省略或用料理酒替代,但風味會不同)
- 鹽 少許 (約1/2小匙或依口味調整)
- 高麗菜 或 娃娃菜 數片 (洗淨剝小片,增加蔬菜量)
- 做法:
- 處理猴頭菇:
- 乾燥猴頭菇: 用足量冷水浸泡至少1-2小時,或直到完全變軟膨脹。擠乾水分,用手撕成一口大小的小塊或條狀。乾菇通常有微苦味,建議擠乾後再用滾水快速汆燙10秒,撈起擠乾備用。這步驟能有效去除異味。
- 新鮮猴頭菇: 直接用手撕成小塊,洗淨擠乾水分即可。
- 爆香薑片: 取一湯鍋(不要用鐵鍋,麻油易變苦),小火加熱黑麻油。保持小火,放入老薑薄片,慢慢煸炒至薑片邊緣捲曲、顏色變深且香味四溢 (約需5-8分鐘)。切記!絕對不要用中大火,麻油焦了會苦!
- 炒香猴頭菇: 將處理好的猴頭菇擠乾水分,放入鍋中與薑片一起拌炒,同樣維持小火,炒至猴頭菇表面略為收乾、吸附麻油香氣 (約3-5分鐘)。
- 嗆入米酒 (可選): 如果使用米酒,此時沿鍋邊轉圈淋入,稍微拌炒讓酒氣揮發 (約30秒)。
- 加水燉煮: 加入當歸片 (如果用)、去籽紅棗和足量的熱水,水量需蓋過所有材料。轉中大火煮滾。
- 慢燉出味: 煮滾後,轉小火,蓋上鍋蓋,燉煮約30-40分鐘,讓猴頭菇的鮮味和香料的風味釋放到湯中。
- 加入蔬菜與枸杞: 燉煮時間快到時,加入洗淨的高麗菜或娃娃菜片以及枸杞。蓋回鍋蓋,再煮約5分鐘,直到蔬菜變軟。
- 調味完成: 關火前,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(麻油本身有香氣,鹽不用多)。嚐嚐味道,不夠鹹再加一點點。將當歸片撈掉 (它的味道煮出來就好,留在湯裡會太濃)。
- 享用: 熱騰騰地盛碗上桌!麻油香氣撲鼻,猴頭菇口感軟韌,湯頭溫潤滋補。
- 處理猴頭菇:
冬天喝一碗,從頭暖到腳!猴頭菇處理不好會有奇怪的味道,泡發擠乾+汆燙絕對不能偷懶。薑片一定要爆到乾乾捲捲的香氣才足。麻油千萬不能大火,一焦整鍋報銷,我毀過一次心疼死了!
養生素食的營養關鍵:吃對比吃多更重要
一開始我也擔心營養不夠,特別是蛋白質。後來研究加實踐,發現只要懂得搭配,養生素食完全可以吃得營養均衡。重點在這裡:
- 豆類與豆製品: 黃豆、黑豆、鷹嘴豆、紅腰豆、豆腐、豆乾、豆包、天貝… 絕對是主力!豆腐選擇多樣,嫩豆腐滑順、板豆腐紮實、凍豆腐吸汁、豆干香Q。(每100g約含蛋白質:豆腐8g、豆干約18g、黃豆約36g)
- 藜麥: 被譽為「穀物之母」,是少數含有「完整蛋白質」(9種必需胺基酸都有) 的植物來源。口感好,營養密度高。(每100g煮熟的含蛋白質約4.4g)
- 天貝: 發酵大豆製品,蛋白質含量高且更易消化吸收,質地緊實,煎烤燉煮都合適。發酵過程還產生有益營養素。(每100g約含蛋白質19g)
- 堅果與種子: 杏仁、核桃、腰果、奇亞籽、亞麻籽、南瓜籽、芝麻… 除了蛋白質,還提供優質油脂、纖維和礦物質。適量攝取很重要,當點心或入菜。(每30g約含蛋白質:杏仁6g、奇亞籽5g)
- 全穀雜糧: 糙米、燕麥、全麥製品、蕎麥… 雖然單一穀物蛋白質不完整,但與豆類搭配食用,就能互補胺基酸缺口。是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和部份蛋白質來源。(每100g煮熟的糙米約含蛋白質2.6g)
- 維生素 B12: 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。長期純素者務必透過 強化食品 (如營養酵母粉、強化豆漿/穀片) 或 補充劑 來確保攝取足夠。這是必須認真看待的一點!
- 鐵質: 植物性鐵質 (非血基質鐵) 吸收率較低。多吃深綠色蔬菜 (菠菜、紅莧菜)、豆類、堅果種子、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(芭樂、奇異果、甜椒、檸檬汁) 一起食用,能提升鐵吸收率。飯後來份水果很重要!
- Omega-3 脂肪酸: 亞麻籽、奇亞籽、核桃、紫蘇油、藻油是重要來源。別只依賴一般植物油。
- 鈣質: 傳統豆腐 (製作時添加食用級石膏或鹽滷)、深綠色蔬菜 (芥蘭、紅莧菜、莧菜)、黑芝麻、無糖黑芝麻糊、強化植物奶都是好選擇。
- 維生素 D: 適度曬太陽仍是主要來源。強化食品或補充劑可協助。
我的小筆記: 我習慣每天早餐打一杯「綠拿鐵」:羽衣甘藍或菠菜 + 冷凍莓果 + 一小匙亞麻籽或奇亞籽 + 無糖豆漿或杏仁奶 + 半根香蕉增加甜味。輕鬆補足蔬果和好油脂!維生素B12乖乖吃營養酵母粉補充。
養生素食常見Q&A (你一定想問的!)
Q:吃養生素食會不會很難在外面吃飯?
A:坦白說,剛開始有點挑戰,尤其傳統小吃店。但現在選擇真的變多了!很多餐廳都有標註素食選項,日式餐廳的蔬菜天婦羅、蕎麥麵;義式餐廳的瑪格麗特披薩、番茄蔬菜義大利麵;中式餐館的炒時蔬、麻婆豆腐 (請店家做素的)、甚至有些火鍋店提供豐富的蔬菜盤和素湯底。夜市也有素蚵仔煎、素滷味可選。善用「素食地圖」APP,出門前先查好,或打電話詢問店家,通常都能找到東西吃。連鎖咖啡店的燕麥奶拿鐵也是我的救星!
Q:吃養生素食容易餓?怎麼增加飽足感?
A:這是常見誤解!關鍵在於「均衡搭配」每一餐:
- 一定要有「植物性蛋白質」:豆腐、豆干、毛豆、鷹嘴豆、天貝等,是飽足感的基石。
- 加入「優質複合碳水」:糙米飯、五穀飯、地瓜、南瓜、全麥麵包等,提供穩定能量,比白飯白麵包更耐餓。
- 攝取「好油脂」:料理用橄欖油、酪梨、或飯後吃一小把綜合無調味堅果(約大拇指一節的量),能延長飽足時間。
- 大量「高纖維蔬菜」:各種顏色的蔬菜,體積大、熱量低、纖維高,填飽肚子沒問題。
- 我自己的經驗:早餐喝一大杯精力湯 (含蔬菜水果、堅果種子),搭配一片全麥吐司抹花生醬,飽到中午沒問題。午餐一碗糙米飯搭配一份豆製品主菜 (如香煎板豆腐) 和兩份蔬菜,到晚餐前也不會餓得發慌。以前愛吃精緻澱粉,反而餓得快。
Q:養生素食會不會很貴?
A:其實可以豐儉由人!說貴的,可能是看到很多進口素肉、素海鮮、有機產品價格較高。但 養生素食 的根本在於「天然、未精製的植物性食物」,這些其實很經濟:
- 多吃「當季盛產」的蔬菜水果:價格實惠又新鮮。傳統市場快收攤時常有好價格。
- 採買「乾貨」自己煮:乾豆類、乾香菇、乾木耳、五穀雜糧等,成本比罐裝或冷藏的低很多,保存期也長。周末煮一大鍋分裝冷凍,省時省錢。
- 豆製品是好朋友:傳統豆腐、豆干價格親民,營養價值高。一盒板豆腐不到30元台幣,就能提供豐富蛋白質。
- 減少加工食品:素火腿、素肉排等通常單價較高,依賴性低一點,荷包和健康都受惠。
- 我自己每月伙食費算下來,反而比以前買肉買魚時低一些,因為肉類單價真的比較高。重點在於聰明採買和親自動手煮!早餐一碗燕麥片加點堅果和水果,成本可能不到20元。